头条新闻

陈家镛院士遗体告别仪式在京举行

文章来源:发布时间:2019-09-01打印】【关闭

  我国著名的湿法冶金学家、化学工程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第四、五、六、七、八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陈家镛院士遗体告别仪式,91日在北京八宝山殡仪馆大礼堂举行。 

  陈家镛院士于201982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 

  1日上午9时,八宝山殡仪馆大礼堂庄严肃穆,哀乐低回。礼堂正上方悬挂着黑色白底的横幅“沉痛悼念陈家镛院士”,陈家镛先生的家人、同事、弟子、亲朋好友以及社会各界人士上千人前来参加告别仪式,百岁两院院士陆元九、95岁中科院院士朱起鹤等多位院士,还有许多人专程从京外甚至海外赶来,送行队伍绵延上百米。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通过中国科学院对陈家镛先生的逝世表示哀悼,并对家属表示慰问。 

  李克强、王晨、刘鹤、陈希、胡锦涛、温家宝、张德江、俞正声、吴官正、丁仲礼、肖捷、刘延东、陈至立等中央领导同志通过来函、来电、敬献花圈等方式,表示哀悼和慰问。 

  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各大高校和研究所等三百余家单位发来唁电、敬献花圈,表示哀悼。 

  陈家镛先生一生立志报国,将全部心血奉献给了中国的化工与冶金事业,是我国湿法冶金学科奠基人和化工学科开拓者之一。他心胸开阔,虚怀若谷,无私敬业,不仅是一位出色的学者,治学严谨,成就斐然;亦是一位优秀的导师,关爱学生,立德树人。一代宗师开湿法冶金先河,后世楷模育满园桃李芬芳。陈先生的崇高品德和奉献精神,为后人树立了光辉的榜样,风范永存!沉痛悼念陈家镛先生! 

  ------------------------------------------------------------------------------------------- 

  陈家镛院士1922217日生于四川金堂,1943年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化学工程系(重庆)并留校任教,1947年公派赴美留学,19491951年分别获伊利诺伊大学化工系硕士和博士学位,1952年在麻省理工学院、伊利诺伊大学开展博士后研究,1954年初受聘到美国杜邦公司薄膜部约克斯研究所任工程师。1956年,陈先生毅然放弃优厚待遇举家回国,参与筹建中国科学院化工冶金研究所(现名过程工程研究所),曾任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副所长。  

  陈家镛院士从事冶金反应动力学、化学反应工程、化工和矿物分离、生化工程、粉末材料等领域的研究。他率先开展湿法冶金新工艺和新流程研究,将化学工程学新原理和方法用于湿法冶金过程的研究开发,为中国湿法冶金学和工业技术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对云南东川汤丹低品位铜矿、云南墨江氧化镍矿及进口高砷钴矿的湿法冶金研究,提出了加氢还原、加压氨浸等新技术,开创了我国湿法冶金的先河,成功在工业生产中得到应用,满足了国民经济建设对有色金属的迫切需要。  

  他以创新的多学科交叉思路和机理性的模型化方法,开展多相化学反应器及反应动力学的研究,对多相搅拌槽反应器、环流反应器、滴流床反应器及其工程应用进行深入研究,反应器模型和数值模拟方法的研究成果有力推动了化学工程学科和化学工业技术的深入发展。 

  针对有色金属共生矿分离提纯的难题,他致力于分离科学和工程的研究,进行萃取分离科学与工程研究,在胺类萃取剂溶剂化萃取和协同萃取的理论和工程研究方面取得巨大进展。他将分离新技术用于生物化工、医药化工、环境化工中的复杂萃取体系,开发了多种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分离新技术。他还研制成功多种涂层复合粉末、超细粉末、陶瓷粉末,为国防工业及国民经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陈家镛院士曾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2项、1980年国家技术发明三等奖、1987年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1996年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09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14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还获得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等奖励。他曾任中国有色金属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化学工程学报》(英文)主编、《中国有色金属学报》中英文版的副主编。1988年他主持召开第一届“国际湿法冶金会议”。陈家镛院士数次参加国家科技发展长远规划的制定,曾任国家科委化学工程学科组副组长,为推动我国化学工程学科建设和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百岁两院院士陆元九、95岁中科院院士朱起鹤前来送行


告别仪式现场